本帖最后由 wQQ 于 2018-7-2 23:14 编辑
天朝有句话叫做:好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半字盛夏寒。意思是说,一句鼓励或者安慰的话,可以让人精神振奋起来,但是骂人的话可以让人心冷如冰,甚至心死。
可是很多人喜欢嘴上逞强,结果自己发完脾气是痛快了,代价却是一辈子的遗憾和痛苦。
被冷言冷语伤透的心,像是被钉子扎烂的篱笆墙,拔下钉子也抚不平伤痕。 “从未被表扬,即使我拼尽全力。”类似的打击式教育,在中国并不少见。
看到一则消息,一个艺术家的女儿在与母亲争执后跳楼自杀。
说话是最容易的事,也是最难的事。
你轻易说出口的责骂 也许会击垮你的孩子
前段时间有一则类似新闻:一名27岁的女孩,因为不堪父母的辱骂跳楼自杀。女孩本有着大好前途,长得漂亮学历高,也有不错的工作,父母却说:嫁不出去,就是奇耻大辱。
在父母的逼迫下,她参加了无数次相亲,相亲失败,父母就会骂她“废物”、“垃圾”,语言极尽羞辱。 长此以往,女孩心理严重失衡。
最后不堪重负的她留下一封怨气满满的遗书:“你们安排冥婚吧”,从楼上纵身跳下。 蔡康永曾对说话价值做出这样的评价:“把说话练好,是最划算的事。”
生活中少不了鸡毛蒜皮,当恶毒的语言指向自己的孩子,小事可能升级成悲剧。 在大多数父母眼中,孩子永远是不懂事的,需要自己引导。这是孩子被当做了一个附属品,而不是需要被尊重的个体。 父母们用“打压式教育”在孩子面前竖立权威,用粗暴的语言达到自己的目的,对孩子造成伤害不自知。
曾有人在网上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:第一次月考,考了全校48名,开心地打电话和妈妈分享,她却说:怎么才48名? 电话另一边的我一下傻掉了,只能拼命忍住眼泪。从此之后,我考得再好也不愿意跟她交流了。” 2016年《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》显示,孩子在与“父母沟通”“同伴交往”“教师交流”三者中,存在问题比例分别是10.6%、7%、3.9%。
也就是说,孩子与父母沟通时,问题最大。
我想和你相濡以沫 你却对我恶语相向 重视“说话”的人们,在学习着把技巧用于身边人际关系的同时,常常一不小心忘记了身边人——比如自己的伴侣。 作家王朔在《过把瘾就死》中有一段描写: “吵到最后我们什么都说出来了,就像一对不共戴天的仇敌,我们互相太熟悉了,因而刺伤对方的刀刃格外锋利,弹无虚发,沉重打击了对方。” 语言的强大之处在于,它能让你爱的人更爱你,也能让你爱的人离开你。 在电影《那些年》里,柯景腾为了在心爱的沈佳宜面前表现出自己最强的一面,举办了一场“自由格斗赛”,结果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。 心疼不已的沈佳宜皱着眉头教训他“幼稚”,“什么都不懂”。 而心灰意冷的柯景腾走到了大雨中,一开口是同样尖刻的语言:“对啊,我就是笨蛋”“我就是什么都不懂啊!
除了造成无痕伤害 也会带来致命威胁 被冷言冷语伤透的心,像是被钉子扎烂的篱笆墙,拔下钉子也抚不平伤痕。被扎的伤口渐渐看不见摸不着了,却藏在身体里悄悄腐烂。 如果父母双方均采用极端方式与孩子沟通,自卑、冷酷、暴躁这三种特质便会在孩子身上集中体现。
除非有极强的外力干扰,否则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这种情况只会越来越严重。 看似无形的伤害累积久了,可能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大错。
- 2016年7月,杨女士在家做了早饭,丈夫发现她做了烧茄子非常生气,一边吃一边谩骂。由于长期积怨,杨女士随手抄起家中臂力器将丈夫砸死。
- 在浙江省工作的石某夫妇两人,因为家庭琐事发生了争吵。情绪失控的石某趁妻子上卫生间,用刀片割喉杀害了两个只有5岁的双胞胎儿子。
这些悲剧发生的原因,大多是亲人间长期无法有效沟通。
亲密关系中,大多数人都不太善于表达自己。大家心照不宣:都相处这么多年了,很多事情不必说出来。 社会心理学家Irwin Altman 认为,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经过四个阶段:定向阶段、情感探索阶段、感情交流阶段和稳定交往阶段。
家人之间跳过了感情交流,直接停留在稳定交往阶段。但事实上,缺乏足够“感情交流”的家庭,关系仍然越发疏离。
亲密关系是我们一生都要经营和学习的课程。
会说话的人有一种神奇的力量,能找出一万种办法缓解你的悲伤或忧虑,也能用一万种语言让你下垂的嘴角上扬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