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UID
- 45202
- 精华
- 0
- 冰点
- 19
- 阅读权限
- 150
- 主题
- 13
- 回帖
- 196946
- 在线时间
- 4346 小时
- 注册时间
- 2018-6-19
- 最后登录
- 2025-10-13
签到天数: 2146 天 [LV.Master]伴坛终老
超级精灵王☆★
   
- 回帖
- 196946
- 雪点
- 36977
- 阅读权限
- 150
- 在线时间
- 4346 小时
- 注册时间
- 2018-6-19
- 最后登录
- 2025-10-13
|
发表于 2020-2-26 22:06:59
|
显示全部楼层
拉Curve的其中一個方法是通過預先設定的百份比,來界定評分在一個區間之間的學生奪得相應的等級,亦可以通過這個方法來設定一個等級跟下一個等級的界線。假設在香港中學會考的數學科中,分別設有A、B、C、D、E、F及U共七個等級,而前5%的學生奪A,下10%的學生奪B,下15%學生奪C,下20%學生奪D,下40%學生奪E,最後10%學生奪F或U。如果滿分是100分,考生有10,000人,亦即前500名的學生可奪得A級。假如排第500名的學生的得分是89分,一個常見的處理方法是將89分設定為A跟B級的界線,奪得89分或以上便能獲得A級,因此在拉Curve之後得到A級的學生不一定是剛好5%,在這個方法之下,奪得A級的學生有可能會大於5%。
拉Curve的好處是避免學生因試卷的深淺而令表現不穩定,特別是在使用學分制的大學當中,如果第一學期的試卷比第二學期的簡單,那麼若採用水平參照的計分方法,有可能會對第二學期的學生不公平。而壞處則是顯然易見的,會造成考生們的直接競爭,有可能形式惡性對立關係,亦有可能因不同屆別的考生水平差異而無法評核出考生的真實水平。因此,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在香港中學文憑考試(HKDSE)中便從拉Curve改為水平參照,使得評級系統更具參考性。
唔知內地係點計呢~~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