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UID
- 10407
- 精华
- 1
- 冰点
- 2387
- 阅读权限
- 255
- 主题
- 1554
- 回帖
- 108108
- 在线时间
- 13562 小时
- 注册时间
- 2013-11-20
- 最后登录
- 2025-10-9
签到天数: 3866 天 [LV.Master]伴坛终老
管理员
     
- 回帖
- 108108
- 雪点
- 24189
- 阅读权限
- 255
- 在线时间
- 13562 小时
- 注册时间
- 2013-11-20
- 最后登录
- 2025-10-9
|
原想不回應你的, 但以免你的錯誤引導其他人誤會, 又再一次指證
秦朝,以小篆為正體字,以隸書為草體。
西漢以隸書為正體,以楷書為草體。
到了南北朝,楷書代替了隸書成為主要字體。
楷書吸收了行書中對漢字的簡化,產生了簡化的楷書字體。
唐《干祿字書》將所收漢字分為俗、通、正三體。卷契、藥方、帳據用俗體,奏表、牋啓、判狀用通體(相承久遠的俗字),對策、碑碣以及其他著述文章用正體。
1935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曾公布《第一批簡體字表》,附說明:簡體字為筆畫省簡之字,易認易寫,別於正體字而言,得以代繁寫之正體字。
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公布了《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》。將810組漢字每組選定一種形體作為正體字,沒有選中的1055個漢字作為異體字予以廢除。
每組選定一種形體作為正體字
香港大學也有教導
不要亂說一通, 唔識不是錯, 胡說八道是大錯特錯. |
|